「旗津」名之由來:
旗津是高雄市發祥地,包括旗後、中洲兩大聚落。旗津孤懸島外,與鼓山對立,扼著打狗隙,為內外船舶往來津渡之處,昔日此地文風頗盛,文人曾組織「旗津吟社」,且以「旗鼓堂皇,維揚我武;津樑鞏固,克狀其猷。」的聯語自勵,光復後遂取「旗津」為區名。
旗津島
旗津區簡史:
明清時期:
明末清初,來自大陸的戎克船都停泊於旗後。清雍正4年(1726 年),荷蘭傳教士編纂的台灣地圖,稱旗後為漢德那斯島(Handelarrs);咸豐8年(1858年),清朝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 後與美、英、法、俄等國簽訂天津條約,旗後成為通商口岸,同 治2年(1863年)成立旗後海關分關於此。
歷史畫面
日治時期:
打狗時代的旗津,在市政上亦占有重要一頁。1909年,打狗區役場設在大竹里 旗後街。至1920年成立高雄街,街役場移於哨船頭,在此之前的10年間,旗後一直是高雄市政的重 心。1925年,日本人推行市街地名日化政策,於旗津區設有旗後、平和、綠等三町。
旗津地圖
近期:
旗津自民國56年(1967年)第二港口開闢後,又成為孤立的離島,對外交通非船莫行。幸而高雄港過港隧道於民國73年(1984年)5月竣工通車,共長1,550公尺,連結市區交通,更助長了旗津的發展。
過港隧道
未來:
旗津區目前除了配合市政府既定的各項建設計畫,也期望更加強地方的社區意識凝聚,努力使各方面的意見能夠找到交集點,共同為未來旗津區發展為國際觀光大島來打拼,並共同戮力於新旗津生活意象的開發。
旗津新行政中心
◎太平洋通南海的險要--東沙島
東沙島簡介:
東沙島離台灣約445公里,劃歸高雄市旗津區。東沙環礁包括島與外圍,為一典型之狀珊瑚東沙環,主要由造礁珊瑚建造而成。東沙島位於環礁西邊,外型似一隻螃蟹的大前螯,島的東邊面積較寬大,西面則有兩條沙脊延伸如鉗,環抱潟湖內海,並守護著東沙環礁,是太平洋通印度間的險要。
南海地圖-東沙島
東沙島現況與生態資源:
東沙島海岸
東沙全島覆蓋由珊瑚及貝殼碎屑風化形成之白沙,島上遍佈低矮之熱帶灌木,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氣候,終年氣溫高。每年以夏季雨量最多,冬季少雨。東沙島位於環礁之西邊,礁湖內外湖都為出色之迴游魚和底棲魚漁場,四周漁產豐富,向為我國良好之漁場。東沙迄今碼頭或繫泊設施依然簡陋,高雄市政府刻正委託研究改善,並努力朝觀光方向發展。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東沙環礁由於地理、生態特殊,擁有豐富多樣的海洋生物,因此於2007年1月成立東沙國家公園,總面積約為353,668多公頃,比現有6座國家公園總面積還大;範圍涵蓋了島嶼、海岸林、潟湖、潮間帶、珊瑚礁、海藻床及大洋等不同但相互依存的生態系統,孕育了各種珊瑚、魚種、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甲殼動物等,豐富多姿。
東沙島海底
◎國境極南-南沙太平島
太平島簡介:
太平島又稱黃山馬礁或黃山馬峙,是位居南海南沙群島北部中央鄭和群礁西北角的一個島嶼,也是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天然島嶼,面積0.51平方公里,現由高雄市旗津區代管,與高雄港相距約1,600公里。
「太平島」名之由來:
太平島名稱之歷史淵源,是因中華民國對日本抗戰勝利之後,在1945年,這座島嶼由中華民國軍隊的太平艦負責自日本軍隊接收並豎立主權碑石,宣示主權,因而以此艦來命名。
南沙-太平島
太平島生態資源:
由於接近赤道無風帶,幾無颱風侵襲,故植物高大茂密,形成典型的熱帶海岸林,另有草生地及散生樹木區。島之南側,因海底人為廢棄物甚多,因此珊瑚礁遭破壞嚴重,水中藻類叢生,迄今只登錄了150種珊瑚,尚未算豐富。
太平島碼頭
◎結語:
旗津區以海岸景觀及古蹟為轄區內最大特色,海洋相關資源為本區觀光產業及商業行為之根基;而包括東沙島、太平島及南沙島在內之高雄市離島地區亦為我國觀光發展重點地區,其中東沙島與太平島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重要性更是一直受到高度的關注,未來是否開放發展觀光值得我們引頸期盼。
高雄市政府旗津區公所、高雄市政府地政局鹽埕地政事務所、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高雄市政府地政局、高雄市政府歷史博物館、臺灣國家公園
檔案下載: 全書完整內容請點擊此處下載